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为:我国创新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日前,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的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为,202。
详细介绍
日前,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的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为,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65.3(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6.0%,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依次为177.1、155.0、199.7和129.4,分别较上年增长10.4%、5.5%、6.5%和0.4%。
值得关注的是,在4个分领域的18个评价指标指数中,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指数、每万名R&D人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指数等4个指标指数,当年增速实现10%以上的增长。
“中国创新指数走势表明,我国创新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创新环境加速改善,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创新产出较快提升,创新成效稳中有新,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林梅解读时说。
2023年,我国创新环境指数增速居4个分领域之首,该领域5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比如,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惠及企业持续增加,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公司中加计扣除减免政策受惠企业达12.3万家,比上年增加0.8万家。作为科学技术创新重要力量的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我国理工农医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人数达297.3万人,比上年增加20.2万人。
不仅是创新环境加速改善,我国创新投入也持续增加,具体表现为R&D投入保持稳步增长、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更加稳固。
2023年,我国R&D经费投入达33357.1亿元,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65%,与OECD国家中等水准(2.73%)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22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R&D经费比重为6.77%,占比为历史最好水平。我国R&D人员总量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2023年我国R&D人员全时当量达724.1万人年,比上年增长14.0%。
2023年,我国企业R&D经费达25922.2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7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公司R&D经费为20969.9亿元,比上年增长8.3%;在规模以上工业公司中,有29.1万家企业组织了技术创新活动,占比为60.5%。
创新指数呈现的又一大亮点是,创新产出成果丰硕。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数为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技术市场也在蒸蒸日上,2023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95万项,成交总金额6.1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28.6%。随技术成果流转步伐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质效也逐步增强,2023年,成交合同平均金额为649.9万元,比上年增加31.2万元。
创新成效交出的成绩单同样引人瞩目。2023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1615元/人,比上年提高5.7%,科学技术创新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带动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在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的同时,新动能加速聚集。2023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4%,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1.8个百分点。此外,新产品营销售卖依然保持稳步增长,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新产品营销售卖收入3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1%。(记者 刘 垠)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能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备优秀能力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所有的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以此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全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后备人才。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年来首次修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有新变化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目前参数水平最高超导直线日,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